|
|
|
|
山东不是空间信息产业的典型聚集区,但不代表它未来也不是。 7月15日烟台,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烟台开发区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三方计划利用1-3年时间孵化发展商业航天卫星运营公司,并围绕新型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地面及终端设备制造、顶尖无人机等航空航天装备、物联传感器、北斗卫星导航、宇航级芯片、新体制雷达、VR/AR商业航天仿真、海工装备与数据监测等项目,利用5-10年时间构建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圈,打造山东首个商业航天产业聚集区。 在他们的计划中,该聚集区的产业经济规模将达到百亿以上。 烟台是山东的经济重镇,去年GDP位居全山东第三,一二名分别是青岛、济南。前年排名则超过了省会济南,仅次于青岛。 而近期,烟台在商业航天方面有着相当高的出镜率。 今年6月,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十一号火箭从烟台海阳港运抵预定海域,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紧随此次海射的成功,烟台还准备了更大的计划。 7月16日,在烟台与航天科工集团签署备忘录的第二天,山东省副省长凌文带队拜访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拜访期间,烟台与航天一院、中集集团三方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年内启动“中国东方航天港”项目,在海阳打造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 具体而言,该项目将依托烟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打造航天海上发射母港、火箭研发制造中心、卫星载荷研发制造中心、海上发射平台研发制造中心和卫星数据应用开发中心,并带动智能制造装备、物流装备、能源装备、航天新材料、航天旅游等相关产业。 短短数日内,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两大航天巨头分别与烟台形成了极为重要的合作。 事实上,烟台的航天产业基础并不突出。传统的航天力量,烟台只有一个513所(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此外,翎客航天在烟台龙口有一处生产基地和测试场。但是航天巨头选择烟台并不是偶然。首先在环渤海经济区中,烟台的位置举足轻重。再者,烟台的营商环境比较优越。还有,地方政府对于航天产业抱有极大热情。 任何产业的核心都是人才。 烟台自去年开始也加入“抢人”大战,今年更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据了解,烟台确定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鲁东大学等114家单位,为烟台市2019年度高层次人才载体培育单位,博士职位年薪开到15-30万元,最高安家费200万元。 距烟台200公里外的黄海之滨,是山东经济的龙头青岛。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青岛被确定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它在空间信息领域的拓展也极富成效。 早在去年10月,作为首届青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展的组成部分,24个军民融合项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集中签约。该批项目总投资320亿元,涉及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航空工业集团、中船工业集团、中国兵工集团、中国电科集团等央企院所、行业领军企业。今年2月,青岛西海岸新区集中开工总投资140亿元的项目,落户单位包括:中科院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山东海洋资源勘查研究院、欧比特卫星大数据产业基地、青岛航理航空模拟器研发制造基地、中电科14所青岛古镇口创新基地等。涵盖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领域。 3月,中国航天育种项目落户青岛西海岸。项目总投资33亿元,包括利用定制卫星搭载服务,为中国航天搭载回来的种质进行培育研究,以及建设以航天育种产业化示范基地、太空农场、航天育种展览馆等为主要内容的航天田园综合体。5月中旬,青岛西海岸新区与欧比特举行“西海岸一号”卫星(原定于8月中旬发射,因故推迟到9月)冠名仪式。同时,欧比特在西海岸新区的古镇口融合创新区投资建设了卫星大数据产业园和卫星地面接收站。…… 山东在空间信息领域的追赶,并不仅限于胶东半岛的一两个城市,它有更大的谋划。 今年1月山东省政府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在全省形成“1+3”的产业空间格局,地信产业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 1是指位于潍坊的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3是指特色集聚区,分别为济南、青岛、济宁。潍坊的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测绘地理信息研发孵化中心、北斗地理信息产业园、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据了解,该基地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近两百家企业和研发单位落户,实现产值80多亿,从业人员近两万。作为省会的济南也公布了自己的规划,它计划到2025年企业总数突破500家,年总产值突破650亿元。在规划中,济南将重点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和智慧济南时空信息云平台。同时打造三大地理信息产业园区:济南高新区贤文片区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区,齐鲁创新谷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园,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地理信息产业园。到2025年,三大产业园的年总产值预计将达到150亿元、300亿元、200亿元以上。 |
|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
浏览:335 |